本報記者 蔡思祥
農業電商是激活鄉村振興的“一池春水”。近年來,農業電商發展如火如荼。江蘇徐州順勢而為,積極探索“傳統產業+電商”模式,開展特色產業線上拓展行動,把牛蒡、銀杏等特色農產品、優質工藝品等優勢產業鏈“搬上”網絡,取得顯著成效,形成了“沙集模式”等一批農村電商集聚區。如今,農村電商已成助推鄉村振興發展新引擎。去年全市農產品網上營銷銷售額超204億元。
電商進村
“蒲公英效應”遍地開花
“除了在淘寶、拼多多等開設農產品銷售店鋪,我們在抖音、快手、視頻號上也開設短視頻賬號及店鋪,銷售螃蟹、沛縣稻米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和各類鄉村旅游產品。通過農產品統一包裝設計和品牌注冊,形成沛縣特有的品牌風格,年銷售額超千萬元。”在沛縣江蘇楚漢雄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,負責人楊紹金介紹說。
不僅自己上網銷售地產品,楊紹金發現,有不少新農人想上網銷售農產品但苦于沒有相關經驗。他便積極為其他新農人提供農產品品牌打造、電商小程序創建、電商技能培訓、網紅新農人培育等服務。在楊紹金這樣的電商達人“蒲公英效應”下,如今,沛縣超過98%的行政村設置了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;縣內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農村經紀人等通過各種形式開展電子商務,不同種類的電商組織近300個。
徐州本土農業電商行業龍頭企業匯爾康,如今已實現電商銷售平臺全覆蓋,上架產品多達2000種。“本地特色農產品‘觸網’,最擔心的就是沒有標準可依,公司上架銷售產品隨時面臨訴訟風險。”多年的網絡銷售經歷,讓徐州匯爾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林十分注重標準化工作。近年來,徐州匯爾康食品有限公司大力推進鄉村農產品線上銷售與推廣,優化生產、供應、銷售一體化數字農業電商平臺,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。兩年來,公司銷售額年均增長15%以上,運營成本降低10%,綜合盈利能力逐步提高。
去年以來,徐州不斷強化農村電商經營主體培育,針對農業電商直播制定獎補激勵政策,對開展直播電商的鄉鎮企業提供補貼,進一步激發廣大電商主體創業創新熱情。其中,睢寧縣2023年培育了5000萬元級農業電子商務營銷主體18個,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4.6億元。此外,睢寧縣還完成了3個1000萬元級以抖音直播帶貨為主農產品電子商務新媒體培育。
數字賦能
助農增收有新招
“媽媽直播教別人種地,賺得比我工資高。”前不久,一位女孩在社交網絡發布的帖子,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興趣。大家紛紛跟帖,“我覺得我爸也可以,養了一輩子牛。”“我媽直播大櫻桃,還讓我安了攝像頭天天看著。”
發帖人是邳州女孩小馬。小馬的媽媽杜祥芹,靠種7畝大蒜把3個孩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,如今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“農民主播”。2023年,杜家的大蒜豐收,通過直播間帶來的流量,7畝地大蒜賣了近12萬元,每畝地比鄰居家多賣了三四千元。
從網上開店鋪到發展數字經濟,徐州近年來加強直播電商、社交電商、社區團購、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培育,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、定制生產、“生鮮電商+冷鏈宅配”“直播電商+產地倉+寄遞”等新模式。培育入田頭、接地氣的“鄉土主播”,鼓勵通過直播形式講好鄉土故事,為本地農產品打開銷路、打響市場。
豐縣搶抓全國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重大機遇,與阿里集團深入合作,構建了“1+1+N”市場化運營機制。短短幾年間打造了3個農產品銷售額超500萬元的淘寶村,成為農產品上行的數字化樣板,還創造了單店銷售過億元的奇跡。
邳州市鄒莊鎮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“邳州炒貨”直播基地,讓邳州炒貨火遍全國。賈汪區創建了線上“賈汪真旺甄選”小程序,精選了賈汪本土物產,推出“山的饋贈、泉的滋養、鄉土的風味”三個系列的14個農優產品。銅山區推進外向型農業發展,江蘇農愛田科技公司在阿里巴巴跨境“海外倉”備受關注,拓展了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,去年實現跨境電商出口1140萬美元。
為健全新產鏈,提升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水平,徐州還鼓勵發揮縣域統籌組織作用,以“強鏈、延鏈、補鏈”為關鍵,推動數字技術在產前、產中、產后中的應用,促進生產加工數字化、經營流通數據化、質量監管精準化、過程服務高效化、數據信息可視化,打造集產供銷管為一體的優質農產品數字化產業鏈。
沛縣通過實施數字辣椒項目,推動辣椒制種由傳統模式向新型模式轉變,有效解決信息平臺覆蓋不夠全面、栽培和育苗不夠智能、管理模式不夠先進等問題,切實提升辣椒產能及質量。目前,辣椒制種通過數字賦能牢牢占據了全國半壁江山。
據了解,下一步徐州還將推進產地基礎設施、加工流通設施、農產品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和提升,發揮數字技術在農產品生產、加工、儲運、銷售各環節高效協同和產業化運營中的作用,打造一批“鏈通數融”的高質高效農產品產業鏈。